“物理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前不久,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邵立晶在北大“博雅云讲坛”上向同学们抛出问题。
在他看来,基础物理研究的进步,将促进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我们从事的研究,尝试在人类的知识边界上作出开拓。”邵立晶于2005年考入北大,先后完成了本科和博士阶段的学习。“物理学院的本科教育注重思维的培养和视野的开拓。在良师的启迪与熏陶下,我对物理产生了矢志不渝的热爱。”邵立晶说。如今,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希望培养更多投身基础物理研究的人才。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基础学科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力量。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主动应对国际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
采访中,多名高校负责人谈道,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等特点,在人才选拔、分类指导培养等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近年来,围绕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相关部门持续探索、汇聚合力。
如何实现人才全过程、链条式培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介绍,2013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启动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10年来,已培养7000多名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探索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培养基础学科创新后备人才的模式。
如何让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介绍,2020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启动实施“强基计划”,着力选拔一批“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项目实施3年来,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
同时,为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打破原有培养定式,“拔尖计划”稳步推进。据了解,“拔尖计划”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进入2.0阶段,目前依托77所高水平大学建设了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领域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近年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成效,但也受到一些因素制约。如何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体系,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说。http://www.rrbj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