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救灾中公益组织该不该收管理费
来源: 本站 作者: wjh6828 发布时间: 2020-03-13 08:38:20
浏览次数: 566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2日,20家互联网募捐平台共上线449个项目,筹款总金额约为15.7亿元。这些善款68%用于采购抗疫防疫物资,14%用于医护人员和家属抚恤,2.7%用于一线防控人员补贴、保障金。
筹款行业培育平台方德瑞信日前发布了互联网平台的抗击新冠疫情筹款统计。这只是此次抗疫捐款的一部分,未包括企业直接捐赠等其他渠道的捐款。除了管窥捐款流向,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这些募捐文案中,明确会收取管理费用的只有9%,明确不收取管理费用的为48%,还有43%的项目未明确是否收管理费用。
管理费,已经成为救灾捐助中的“敏感词”。抗疫之初,武汉市红会收取6%管理费的传言,毫无意外地引发众怒。武汉方面随后辟谣。事实上,不止红会,每逢大灾,收取管理费,几乎都会让慈善组织成为众矢之的。
“我们根本不敢提管理费用和执行经费,那几天舆情太吓人了。这次就不列支了。”一家基金会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
“你们收不收管理费?”这成为许多捐赠人选择慈善组织时问的第一个问题。压力之下,很多公益机构只好表明,不收取任何管理费。还有一些则对此讳莫如深。
然而,民间慈善组织不同于有财政拨款的红十字会等官办机构,如果不能从捐款中列支合理的管理和执行费用,意味着成本需要自己或冲在一线的执行机构、志愿者承担。
一家在武汉发放物资的救援队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只有一家基金会在委托任务时给了执行费用,但也只够油费。志愿者的防护物资靠朋友捐了两笔钱才购买了一些。
“做得越精细,执行成本越高。一对一捐给医院和一批直接捐到指挥部,执行成本肯定是不一样的。”银杏基金会秘书长林红说。
在这次民间捐赠中,很多捐赠者都希望把物资直接递到医院和医生手中,所以才找民间团体执行。然而,如果不给任何执行费用和防护物资,实际上将志愿者置于很大的压力和风险中。
缺乏工作经费补给,一些项目很难长久支撑。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市武昌区“为先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直在组织志愿者为艾滋病患者去金银潭医院拿药。“有的志愿者本身是低收入人群,跟我说,我真的很想继续干下去,但我可能必须得去赚钱了。”机构负责人黄豪杰说,每天给志愿者两百块钱补助,志愿者就能坚持。雇人的话,几千块钱也未必有人愿意干。“为先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本身,由于日常项目中断,缺乏经费支付人员、办公开支,也生存维艰。http://www.rrbj01.com/